行业讯息 Service
Service 行业讯息
Case / 成功案例
《 农民日报 》( 2018年07月24日   07 版)
农民日报| 湖南:扩种再生稻信心从哪来-媒体聚焦


   编者按:再生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尤其是对一些阳光和热量不够种植双季稻、种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区,种植再生稻能实现“一种两收”,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有利于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为再生稻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与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再生稻焕发了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杨娟

“去年我尝试种了1000亩再生稻,没想到一举获得成功,每亩纯赚1000元,这在以前实在是不敢想!”7月初,正值再生稻抽穗时节,湖南省溆浦县水东镇绿化社区的种粮大户舒小兵望着田里的水稻满脸笑容。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舒小兵种再生稻的信心更足了。

 2014年6万亩,2015年35万亩,2016年70万亩,2017年210万亩,2018年400万亩,这是近5年以来再生稻在水稻大省湖南的种植情况。

 从来没有下过指令性计划,从来没有专项经费,全省种植面积却连年翻番,再生稻究竟有何魅力,让湖南种粮大户如此干劲十足?日前,记者前往各地一探究竟。

 种一茬收两季稳定了国家“粮袋子”

 湖南稻谷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一。然而,多年来水稻追求产量,传统种植优势并没有成为农业产业优势。在目前国家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两板挤压的背景下,湖南的水稻生产如何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提质增效?

 答案在种粮大户自发的探索中。2015年,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在一次调研中偶然发现,本是双季稻种植区的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种了3万余亩再生稻,农户普遍反映,种再生稻成本低、效益高。

 最早种植再生稻的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熊姣军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粮价走低,而稻谷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不少以种植双季稻为主的种粮大户都动了“双改单”的心思。而熊姣军琢磨着,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身边还有人种植过再生稻,种一季收两次,应该比种一季稻划算。于是,试种再生稻的念头由此萌发。

 再生稻如其名,其特点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也称“一种两收”。

 “一算投入产出比,还是种再生稻划算,是市场逼着我们找到了一条好路子!”熊姣军告诉记者,种一季中稻每亩成本要600-700元,种双季稻一亩要1200元成本,而种再生稻每亩投入不超过700元,平均亩产却达到了1800斤,逼近双季稻亩产。

 熊姣军喜尝再生稻甜头,周边不少种粮大户和水稻种植合作社也开始调整生产,增加再生稻的种植面积。

 而在传统种植单季中稻的山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二凉亭村村民张显义2016年种植的百亩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到700多公斤,第二季平均亩产达到300多公斤,总产量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

 “产量较一季稻增加,投入较双季稻减少,在‘一加一减’中提高了种植效益,符合‘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农业发展总要求。”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邓辉平介绍,经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再生稻两季亩产大部分都能达到1000公斤,和很多地方的双季稻产量持平。如果在一季稻地区和原双季稻地区但现在改种一季稻的地方推广再生稻,全省水稻总产量肯定能增加。

 低耗高产高效充实了农户“钱袋子”

 “我2017年种的再生季平均亩产达301.8公斤,加上头季亩产714公斤,‘一季+再生’平均亩产1015.8公斤!”舒小兵告诉记者。

 种植再生稻喜获丰收的不只舒小兵。湘南地区永兴县湘阴渡镇油塘村的彭雄武2017年种植的107亩再生稻,平均亩产也达到了857.5公斤。

 让种植大户倍感舒心的不仅仅是产量高,而且在投入并不多的情况下获得高产,这意味着种植再生稻的比较效益高,种植户有赚头。

 彭雄武告诉记者,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省了一季秧田、一季农药、一季种子、一季育秧耕地、一季磷肥和部分氮钾肥,成本仅比单季稻多了150元左右,但产量却和双季稻差不多。彭雄武2017年种的再生稻每亩纯利润达到了1664.2元。

 “种植再生稻还省心省力,有效缓解了过去双抢时节‘忙不赢’的问题。”湖南省再生稻首席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告诉记者,再生稻的种植适应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上了规模的种植大户,如果只种一季中稻,浪费了土地、农机、温光资源,农户难挣钱,而大户如果全部种双季稻,虽然比种一季稻划算,但生产投入大、人力耗费多、农机不够用。因此,很多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头季保成本,再生季出效益。

 “双季稻区的种粮大户,全部种双季稻是不合算的,最合理的种植应该是种三分之一的双季稻、种三分之一的再生稻、种三分之一的一季稻这样的‘三个三分之一’种植模式。”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刘登魁告诉记者,从农时上看,早稻、再生稻、一季中稻播种分别在3月、4月、5月,而早稻、再生稻头季、一季中稻收获分别在7月、8月、9月左右,晚稻和再生稻第二季大约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收割。这样,播种、收割、烘干的时间能够巧妙错开,不会出现农忙时节请不到人、农机不够用的情况,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了温光资源、人力资源和农业机械等,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益。

 “再生稻作为新型的耕作制度,其种植效益不能纯粹地跟双季稻比较,而要考虑单位土地周年生产的综合效益。”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青先国告诉记者,在双季稻生产地区,再生稻还可以采用“油菜+再生稻”的生产模式,实现种二收三,亩均种植效益能较种双季稻提高500-800元。

 难题逐渐突破探出了产业发展“好路子”

 “算‘成本账’,种再生稻可以节本增效,而算‘生态账’,再生稻能够直接节约近一半的农药化肥,实现绿色生产目标。”青先国说,再生季的稻谷只施用1-2次氮肥,基本不用农药、秸秆还田利用、耕地质量改善,这是再生稻品质的根本保证,也将成为再生季稻米的最大卖点,因此,打出“生态绿色牌”能进一步为再生稻产业发展探出好路子。

 为了提高农民生产效益,从2014年开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要求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再生稻,指出全国再生稻发展潜力有5000万亩,其中湖南有800-1000万亩发展空间。农业农村部2017、2018年均将机收再生稻纳入了全国主推技术。

 “刚种再生稻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品种选择不够科学、配套技术跟不上、机械化收割碾压严重损失大。”熊姣军坦言,这几年在农技推广总站及湖南农业大学等专家的指导下,“三大难题”已经逐渐突破了。

 “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点,就是我们农技推广部门的服务点。”刘登魁介绍,围绕再生稻生产的“三大难题”,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联合高校专家共同攻关解难、各个击破,并通过技术培训、办点示范、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由于再生稻很难避开高温季,所以需要选择耐热性强的品种,兼具抗倒伏、抗病抗虫以及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可以是杂交稻、常规稻,也可以是超级稻、优质稻。从2016年开始,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再生稻的品种筛选试验,每年经过专家评鉴,推选出大面积示范品种和主推品种,已经选出第一批再生稻主推品种6个。今年,湖南在进行品种筛选时,更是专门开展了优质稻品种的筛选实验。

 “再生稻有‘五怕’:再生季抽穗扬花时怕低温、头季抽穗灌浆期怕高温、头季怕倒伏、怕纹枯病和稻瘟病、怕再生出苗差。‘五怕’解决好了,再生稻高产和稳产两大问题就迎刃而解。”唐启源介绍,基于此,湖南总结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再生稻“四防一增”技术,即防再生稻低温抽穗扬花、防高温危害、防倒伏、防纹枯病等,增强水稻再生出苗能力。

 头季机械化收割可以省时省力,但是机械碾压后会影响再生季的出芽率,这也是推广生稻过程中的一个大麻烦。为了破解这一问题,湖南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其研制的再生稻收割机可将稻桩碾压率从30%-40%降低到10%以下。

 好品种加上好技术、好农机,为再生稻米品牌的打造打下了基础。2016年,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注册“洞庭晶玉”再生稻商标,2017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其生产的20多吨优质再生稻米,以每斤16元的价格在一个月内便销售一空。“今年,我们的再生稻米更受市场欢迎了。尽管水稻还长在田间,但长沙一些生鲜直营店、电商平台已表达合作意向,预计今年优质再生稻米销量能突破100万吨。”熊姣军高兴地告诉记者。


08 / 28

 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通湖召开 

  

  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观摩会会场

  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通湖召开

基地负责人介绍试验具体情况

  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通湖召开

  参会代表现场观看一体机械化播种机田间实操

  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通湖召开

  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现场操作

  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水稻轻简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种田效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6月4日上午,全省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大通湖召开,省农委副巡视员罗振新参会并讲话,大通湖区管委会副区长周军、益阳市农委副主任万华、省推广总站、省农机局、省植保站、省土肥站相关负责人,9名市州推广站负责同志、26个县市区农业局分管局长或推广站长、种植大户等参加了会议。会上,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熊姣军汇报了近三年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试验情况,湖南农大唐启源教授详细讲解了一体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要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参加会议并就“水稻机械化播种技术与机具”作专题讲座。

  与会人员实地查看了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的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示范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百亩高产示范田、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基地等,并观看了种子点播机、手扶精量穴水稻直播机、水稻种肥药一体化播种机、插秧机配套水田激光平地机等现代化农机具的实操作业。

  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是罗锡文团队和唐启源团队多年的试验成果。据罗院士介绍,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在国内26个省市(区)70多个基地及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了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比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人工插秧分别增产10%、8%和6%以上,亩节本增效分别为50元、75元和125元以上。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实现同步沟施化肥或缓释肥,有利于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能够节肥30%以上;对比机插秧,同样具有“省工、省种、省肥、省药”等优势,平均每亩节约成本140元左右。

  罗振新充分肯定了省推广总站近年来“三项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他指出,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我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具备省工省种、增产增效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值得在我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就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罗振新要求:一是要加强技术研究。农技、农机与科研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要形成技术标准,使种田大户易懂易学易操作。二是搞好试验示范。在现在种一季稻和再生稻的地方选择有积极性的大户优先开展试验示范,打造示范样板的同时,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田间学校等方式,做好宣传引导。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水稻种、肥、药一体机械化播种技术是一项新的水稻播种技术,省里要组织集中培训,各县市区要组织现场培训,并将此项技术纳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08 / 28

全市优质稻现场观摩暨百万亩订单种植签约会在澧县举行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9月8日,全市高档优质稻现场观摩暨100万亩订单种植签约会在我县举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长津、省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与来自全市的近500多名种植大户现场见证全市粮企之间达成推广100万亩优质稻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会上,县农业局局长向绪钦代表县农业主管部门致辞。志和种业与洞庭春米业、益海嘉里、克明面业、鼎盛粮食集团4家稻米加工企业在现场会上集中签订了100万亩订单种植协议,进一步推动湘米工程,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据悉,此次粮企集中签约达成的订单模式,将通过专业合作社把水稻供种、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连接在一起,提供伏质稻从种到收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了种子企业、种植大户、稻米加工多赢局面。在今年粮食收储政策偏紧的情况下,种植优质稻的农户每亩较种植普通稻增收600元左右。

  会前,与会人员一道实地参观了我县城头山镇和津市药山镇的千亩优质稻种植基地。

  

全市优质稻现场观摩暨百万亩订单种植签约会在澧县举行

信息来源:澧县农业局


09 / 11

2018年湖南省收获早籼稻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报告

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018年全省收获环节早籼稻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共采集样品320份采集地点以村为单位,覆盖全省11市66县(市、区)近210个乡(镇)涉及早籼稻品种近90个。

  一、质量调查情况

  衡阳、邵阳、岳阳、益阳等市样品整体质量较好中等以上及各项指标达标率比例较高。

  出糙率:除长沙、株洲外其他9个市符合三等及以上样品均达到90%以上;全省出糙率最高值为82.4%最低值为56.0%。

  整精米率:长沙、湘潭、常德3市样品符合三等及以上样品达到90%以上全省整精米率最高值为69.8%,最低值为19.8%

  水分:衡阳、邵阳、岳阳、娄底4市样品全部达标全省检测最高值达19.9%,最低值8.1%

  黄粒米:平均值为0.04%达标率100%,检测最高值为0.9%,检测最低值0

  不完善粒总量:平均值为4.3%检测最高值为24.1%,最低值0.4%

  未熟粒:平均值为0.7%检测最高值为6.6%,最低值0

  虫蚀粒:平均值为0.02%检测最高值为0.8%,最低值0

  病斑粒:平均值为3.1%检测最高值为23.8%,最低值0

  生霉粒:平均值为0.2%检测最高值为2.4%,最低值0

  生芽粒:平均值为0.4%检测最高值为5.3%,最低值0

  二、品质测报

  随机挑选100份样品开展品质测报检测

  杂质:平均值为0.01%达标率58.0%,检测最高值为5.0%,最低值0.1%

  谷外糙米:平均值为0.6%达标率96.0%,检测最高值为2.5%,最低值0

  异品种率:平均值为3.4%达标率73.0%,检测最高值为41%,最低值0

  垩白度:平均值为27.6%检测最高值为85.9%,最低值1.0%。

  粒型:平均值为5.8%检测最高值为6.6%,最低值4.7%。

  直链淀粉:平均值为17.1%检测最高值为24.7%,最低值7.4%。

  垩白粒率:平均值为63.6%检测最高值为100%,最低值3%。

  胶稠度:平均值为88.7%检测最高值为141%,最低值26%。



09 / 04

湘西州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建设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时间:2018-05-14  

   今天上午,记者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8年农业农村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州委、州政府决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提供有力支撑。

  湘西州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建设

  会议现场

  根据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决策部署,州委、州政府决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脱贫攻坚、产业提质、基础配套、教育发展、医疗服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同建同治、治理优化、人才培养、农村改革、基层党建“十二项工程”。

  湘西州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建设

  湘西州委外宣办(州政府新闻办)主任黄华主持会议

  湘西州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建设

  湘西州农业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谷仙玉出席发布会

  会上发布,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取得实效,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扶贫脱贫质量,二是提升产业融合水平。重点发展好“两茶两果一药一烟”规模农业,尤其要把茶叶和油茶作为全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稳定增收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来抓,三年建成茶叶基地60万亩(五年达到100万亩)、油茶基地60万亩(五年达到100万亩)、猕猴桃基地50万亩、优质柑橘基地50万亩、中药材基地50万亩、烟叶基地20万亩,加快实现由山地资源大州向特色农业强州的历史性跨越。三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推进乡村文化兴盛,五是强化基层治理创新。

  湘西州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十二项工程”建设

  会议答记者问环节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当前要抓紧推进六项重点工作: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州级总体规划,制定县市、乡镇详细规划,制定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具体规划。要坚持产业为重,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优质农业,推进乡村旅游,完善农村产业发展链条。要坚持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农村“微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加快建设推进,强化投入保障。要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环境问题整治。要坚持农民主体,努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组织机制,建立推进机制,强化保障机制。

  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还要重点抓好十项工作。

  ①启动村庄规划全覆盖工作,完成486个村庄规划编制。

  ②减贫人口16万以上,贫困村退出380个,贫困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

  ③建设较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现代农业综合体9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16个。

  ④新建茶园18万亩,建设300—500亩茶旅结合基地150个左右,古丈、保靖、吉首发展优质茶种苗基地5000亩左右。

  ⑤建成高品质示范性农家乐50家左右、重点景区高端民宿20家左右,带动乡村游服务设施整体提质。

  ⑥抓好300个美丽湘西示范村建设和300个左右特色村落保护整治开发,改造农村厕所10万个以上(改厕要结合实际、注意节俭、掌握标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⑦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0%以上。

  ⑧所有贫困村实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全覆盖。

  ⑨新安装摄像头2000个以上,实现村(社区)摄像头全覆盖,加快综治网格视联网建设。

  ⑩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农户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等活动。

信息来源:湘西州农委


05 / 14
30页次5/5首页 12345 尾页

湖南稻米协会

+0731-84119758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18 - 2020 湖南省稻米协会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